过去,心肌梗死往往发生在中老年人,但眼下在临床上,年轻人也很常见。心血管疾病低龄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2012年我国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前三位死因,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10年间,中国因为心脑血管病等造成的国民财富损失高达5880亿美元。
10年前,看到这项权威专著公布的研究结果时,唐其柱感到震惊,“作为一名心血管病医生,深感防治使命重大,我决定带领团队转入各种心血管病发生的关键环节——心力衰竭与心肌重构问题的研究”。然而,不少同行得知后,劝他别干这“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这项研究属于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国内没有可借鉴经验,在临床上更不可能在三五年内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可能要10年以上才有像样成果,今后注定面临荆棘丛生。
10年工夫,唐其柱由不惑转眼迈过知天命之龄。
2014年2月25日上午,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在武昌洪山礼堂隆重召开。唐其柱率团队历时10年研究,完成的《心肌重构的发病基础与临床防治》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唐其柱介绍,心脏像一台水泵,每分钟泵出约5至6升的血液,运输含有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到全身各个器官以满足机体之需。它每天至少跳动10万次,非常辛苦,一旦控制这台水泵“伸缩”的心肌结构因一些原因发生调整或改变(即心肌重构),就会引起心脏的慢性“衰竭”,无法有力跳动给身体供血,人就会感到心慌、胸闷、气急、浮肿、疲惫等症状。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猝死率高达60%。因此,防止或逆转心肌重构可能从根本上阻断心衰的发生、发展,“就像扼住了影响人们寿命的‘敌人’的咽喉一样。这就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为了找到这个“咽喉”,10年3650多个日日夜夜,“每天白天处理医院和临床工作,下班后就和团队医生们泡在了实验室。由于毫无经验可以借鉴,大家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一切从零起步。”唐其柱说。
10年间,唐其柱带领团队,先后在动物模型和临床患者中进行数百次实验,反复验证。终于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心肌重构防治作用。
“这三种药物注入动物或人体内后,可在心肌细胞表面裹上一层‘保护壳’,让影响心肌重构的数十种因子无法穿透进入细胞,明显降低了心肌重构的发生率。”唐其柱形象解释。
在国内外首次创建的标准化和稳定的心肌重构动物模型,完善了从器官表型到分子标志物的科学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包括器官、组织、细胞、蛋白和基因五个层次的心肌重构完整概念。唐其柱终于打破了一些人10年前的“疑惑”。
如今,通过派出指导、访问讲学、来院参观交流、接受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全国11个省市的54所医院推广应用了研究团队的该项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