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久病成医”,虽说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作为一名尿毒症患者,经过8年的透析治疗,从确诊时的焦虑、恐惧走出,到慢慢了解自己的疾病,了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和发展过程,治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在我心里。
当初与其他人一样,我最烦的就是做各种检查!早期因出现浮肿、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医生让我做了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肾穿刺活检等一系列的检查。虽埋怨医生让我做这么多检查,分明想“坑钱”,但最后也只能将医生安排的检查项目做完。后来,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慢慢了解到这些检查项目的意义。如,尿常规可以测量尿比重、尿蛋白,判断患者是否有肾实质受损;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感染等;血生化检查可以了解尿素氮、肌酐、尿酸、二氧化碳结合力、电解质测定等,了解是否存在肾脏功能损害,鉴别慢性肾脏病达到几期等;肾穿刺活检有助于病因的诊断及对今后的劳动力鉴定。这些检查,都是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
那么多的检查,有哪些项目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首先,血常规、血生化(肾功能和电解质)都应每月检查1次。血液化验单中每个项目右侧都有对应的正常值让我们参考的。
1.血常规检查中的血红蛋白量(血色素),稳定在100~120 g/l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如果短时间下降明显就要找找原因,看有没有充分透析,营养状况如何?有没有潜在出血或失血等。促红素剂量是否需要调整等。
2.血生化检查中肌酐、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率、钾、磷等都需要留意。
(1)肌酐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是身体肌肉的代谢产物,受饮食影响较小。因此,透析前的指标和以往比较,稳定就好,如果上升明显,说明透析效果不佳,如果下降明显,说明身体肌肉量减少,就要询问医生意见了。
(2)尿素氮是经尿排泄的主要新陈代谢的废物,主要是经人体消化吸收利用蛋白质后产生的,嘴里常有的氨味就是它产生的。尿素氮受饮食影响较大,摄入的蛋白质越多产生的尿素氮就越高。摄入蛋白质的质量对尿素氮影响也很大,肉类、鸡蛋、奶类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人体吸收利用比较完全,产生的废氮较少,豆制品、粮食的蛋白质属于劣质蛋白,产生的废氮较多,会使尿素氮增高。合理饮食搭配蛋白质利用率高,产生废氮较少。
(3)血二氧化碳结合率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的一个指标。如果透析前低,口服的碳酸氢钠就要调整剂量;透析过程会很好纠正酸碱失衡,透析后低,说明透析过程中透析液的酸碱应该调整。
(4)血钾的正常范围是3.5-5.5mmol/L,严重高血钾可使心脏骤停,低血钾可引发心动过速。透析阶段发生高血钾应警惕是否存在透析充分性以及患者饮食不当,摄入过多的含钾高的食物,如花生、马铃薯、红枣、芹菜、葡萄等。
(5)高磷的危害是长期的,研究证实它与皮肤瘙痒、心血管意外、肾性骨病等多种并发症有关。控制血磷,要做到控制饮食、规律透析、药物治疗等三方面有效结合。高磷食物有奶制品、鱼虾、肉、蛋黄、谷物、豆类、饮料等,应严格控制摄入量,每天磷的摄入不超过800-1000mg。根据国际肾脏病学会要求,终末期肾病患者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可以选择膜面积大、高通量、磷清除率高的透析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遵医嘱服用磷结合剂。
其次,铁、iPTH都应及时检测。
1.一旦发现血清铁蛋白低于200ng/ml或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20%,需补铁治疗;如血红蛋白(Hb)低于100g/L,则应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以维持Hb 于100~120g/L。
2.要求血清校正钙水平维持在正常低限,约2.10~2.37mmol/L(8.4~9.5mg/dl);血磷水平维持在1.13~1.78mmol/L (3.5~5.5mg/dl);血钙磷乘积维持在55mg2/dl2及以下;血iPTH 维持在150~300pg/ml。
最后,应该定期监测传染病学指标,这个是必须要注意的。据2016年2月份新闻报道,陕西商洛市镇安县医院血液透析室发生血透感染事件,导致多位血透患者感染丙肝。因此,院内感染的控制尤为重要,不仅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患者自身也要增强这方面的预防意识。传染病学指标检查包括肝炎病毒标记、HIV 和梅毒血清学指标。要求开始透析不满6个月患者,应每1~3个月检测1次;维持性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应每3-6个月检测1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上经验都是我在8年透析治疗过程中慢慢积累的。正是有赖于这些检查,可以让医生及时注意到我身体状况的变化,及时纠正,才能让我保持病情的稳定,继续正常生活和工作!感谢!有幸在这里分享经验,希望各位专家、肾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