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阑尾类癌的外科治疗方案选择常取决于肿瘤的大小,相关指南早在 2000 年就已制定。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相关推荐为例,其内容如下:
那么,问题来了:时至今日,这一观点及指南推荐在临床实际中执行情况如何呢?在现实中,遵循这一指南意见治疗的患者是否真的比未遵循者获益更多呢?
Heller 等通过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调研了 2004 年至 2015 年间诊断为阑尾类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并采用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Cox 回归模型等统计学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发表在近期的外科领域知名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上 [1]。
所谓类癌,其形态学类似癌,而生物学特征却类似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缓慢、局限性生长。注意:类癌具有潜在的浸润转移能力,少数病例会出现淋巴或肝脏转移。
阑尾类癌是起源于阑尾黏膜上皮下嗜银细胞的低度神经内分泌细胞恶性肿瘤,大约占阑尾肿瘤的 80%~90%,同时也是胃肠道类癌中最常见的一种。
阑尾类癌多数直径<2 cm,有的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临床症状也不明显,故术前难以诊断,一般多在术中或术后得以发现。
罕有患者表现出面色潮红、腹泻、低血压及哮喘等类癌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假若有则表示肿瘤病程已达晚期,癌细胞已转移至肝脏及后腹膜部位 [2]。
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包括阑尾切除术和右半结肠切除术,选择策略见前述 NCCN 指南推荐。
在该研究所有 3198 例阑尾类癌患者中,采取阑尾切除术治疗者有 1893 例,采取右半结肠切除术者 1305 例。
结果显示:
1. 肿瘤直径 ≤ 2 cm 的患者中,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者高达 32.4%;
2. 在肿瘤直径>2 cm 的患者中,采用单纯的阑尾切除术者约 31.3%。
由此可见,尽管阑尾类癌的治疗指南早已制定,目前可以说人尽皆知的情况下,在美国仍有约 1/3 的患者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与指南推荐相悖。
分析影响临床实践决策的因素,结果发现:
对于既往恶性肿瘤病史、直径相对偏大、淋巴管受累等患者采用更积极的手术方式不难理解,对于年龄偏高者却采用创伤更大的积极手术方式来治疗却似乎很不合理。
但是,研究者解释认为: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为这些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结肠疾病,为了「一步到位」才选择该手术方式。
此时有一种比较合理解释是:随着肿瘤的增大,这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差,已难以承受创伤大的手术,故「迫不得已」选择相对保守的疗法。
10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直径 ≤ 2 cm 的小肿瘤患者总生存率约 84%,而直径>2 cm 的大肿瘤患者 10 年生存率仅 77%,两者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肿瘤体积较大者生存率更低,毕竟以上是未调整的数据结果。调整各层因素,进行 Cox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对于直径 ≤ 2 cm 的小肿瘤,采取阑尾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的 10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88%、84%(P<0.01);对于直径>2 cm 的大肿瘤,采取阑尾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的 10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70%、81%(P = 0.75)。
可是,无论是小肿瘤组、还是大肿瘤组,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
以往对于年轻的阑尾类癌患者,即便肿瘤体积很小(<2 cm),也往往给予实施更积极的右半结肠切除术,以此希望避免将来的复发,现在看来,这种做法的实际作用似乎意义不大……
同时,该数据分析还发现:
由此可见,类癌毕竟只是类似癌,其慢慢增长所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恐怕是远远被高估了。
该研究表明,美国医生不遵循 NCCN 指南治疗阑尾类癌的现象相当普遍,尽管如此,患者的总生存率却未因此受到不良影响。
该研究还发现,更能决定阑尾类癌患者生存的是患者与其寿命和总体健康状况,而非肿瘤的大小,也非手术方式的选择。
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认为:目前阑尾类癌治疗指南的价值值得怀疑,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研究制定真正对患者有利的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