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前几天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说她亲戚家有一 7 岁男孩,最近用力呼气、哭泣时右颈部可见一「管状」肿块膨隆,平静呼吸时可消失。因为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蛤蟆功」(颈部肺疝)的文章,所以想到请我帮忙看看。
当时我不在医院,于是叫录一个小视频发了过来。
知道这是什么病吗?是不是也觉得非常「惊奇」?
看了这个小视频,感觉确实跟我之前写过的「颈部肺疝」有些相似,但也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尤其是这个「管状」肿块膨隆或消失的动态变化都是整个同时进行,而肺疝往往由肺的远端至近端消失。
第二天,我亲自当面看了小孩的情况,没有不适症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
做用力呼气或用力咳嗽的呼气相时,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可见一囊性肿块膨隆明显,在吸气相和放松状态时,该膨隆消失;该肿块表面皮肤色泽正常且无局部搏动、震颤或血管杂音;质地软,无压痛,无握雪感。
颈部肺疝确实也可以出现类似表现,可通过行该部位的透视,也可在用力呼气末屏气状态下做胸片或胸部 CT+重建检查明确。
虽然通过上述方法对颈部肺疝的诊断更为准确,评估更为全面到位,但最简便且无辐射的方法是超声检查,且超声检查对颈部肺疝和其他疾病的鉴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个病例到底是颈部肺疝还是其他疾病呢?当时首选了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为「右侧颈内静脉扩张症」。
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让人「眼前一惊」的疾病。这个病例的特别之处和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 少见,且膨隆不明显者或无症状者常常被人忽略;
◆ 因为缺乏经验和认识,容易让人漏诊误诊;
◆ 面对这样的病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照片(透视或者 CT)检查,甚至是气管镜检查,而往往忽略了超声。
因此,这样的病例让大家增长见识和了解懂得选择正确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病例思考
1、什么是「颈内静脉扩张症」?
颈静脉扩张症是指颈外静脉、颈内静脉或颈前静脉的局限性全周梭形扩大的良性疾病。
颈内静脉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干。颈内静脉扩张症表现为颈内静脉的纺锤形扩张,它不同于扭曲状的静脉曲张,其主要发生于颈内静脉的下 1/3 段。
Harris 于 1928 年首次报道, 当时命名为「先天性静脉囊肿」,Gerwig 于 1952 年又进一步阐明其特点。过去曾认为本病罕见,现随着彩色多普勒等非侵入性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随之升高。
颈静脉扩张症的病因不清,可能与局部解剖、颈静脉瓣受损或缺陷、先天性静脉结构缺陷以及外伤等原因有关,其病理上表现为静脉壁变薄、扩张、平滑肌减少稀疏或发生断裂。
2、颈内静脉扩张症有哪些临床特点?
该病常见于儿童,约占 80%。男性多于女性,约 4:1,右侧多于左侧,其原因是右侧颈静脉较易受到胸内压的影响。
一般无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可伴头晕、患侧颈部疼痛感等,有的可有伴舌痛,手术切除后舌痛消失。
临床上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颈部或锁骨上方的肿块,以右颈下 1/3 部的膨隆最为常见,外形呈囊状或梭状,质软。
日常生活中屏气、大声说话、咳嗽、哭泣、打喷嚏、弯腰时,亦可使其膨隆明显,放松时该膨隆可消失。
该肿块无压痛,当用手自上而下触压时,膨隆明显变小,甚至消失;该膨隆肿块表面皮肤色泽正常,但透过皮肤常有的可见蓝色肿块轮廓,且无局部搏动、震颤,有的可闻及静脉杂音,但无吹风样动脉杂音。
3、颈静脉扩张症可通过哪些诊断方法明确?
01
超声:B 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非侵袭性检查, 诊断率高,重复性强,应作为本病检查之首选。
应用超声检查时,应常规检查双侧颈部静脉。通过彩超可较准确地初步反映肿块的性质、范围及毗邻关系,同时可行血流测定,判断扩张的血管腔内血流状态及是否有附壁血栓等,但当病变延伸至胸腔内或颅腔内时, 该检查受到一定限制。
02
血管造影:具有确诊价值。
此方法可测定颈内静脉压力、血流速度,以及客观地评估颈内静脉的大小,但具有创伤性,静脉穿孔、局部血肿、头臂动脉假性动脉瘤及胸导管损伤等潜在并发症发生率高。
03
CT 及磁共振显像 (MRI):能较准确地检查颈静脉扩张范围、毗邻关系及与上腔静脉的距离等,可为术前评估提供充分的客观资料,但因其价格较贵而通常不作为首选。
4、颈内静脉扩张症是否需要治疗?
是否需行治疗,取决于该病的临床症状及对美观的影响。由于该病一般无特别的主观不适,也未见颈内静脉扩张破裂的报道,故目前多建议选择保守观察。
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 害怕损容或心理负担重;
◆ 肿块有进行性增大趋势, 影响外观;
◆ 临床症状或并发症严重,如头昏、头痛、颈静脉内血栓形成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只是出于对美观的影响想行手术治疗,手术之前不要忽略了和术后瘢痕及可能并发症的认真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