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脏电生理学?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之所以能不间隙地自主跳动,是因为先有起搏细胞发放电刺激激动它。各心腔要达到有序搏动(即先有心房搏动,再有心室搏动),必须先有电活动的有序激动才行(即先激动心房,在激动心室)。有序的电激动是有序的心脏跳动的前提和保证。同理,若人感觉心脏跳动的速度和规整度不像平时一样有序和平稳,也一定是心脏的电活动先出现了不平稳引起的。由于心脏的实际跳动不好直接检测,因此就可以通过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来间接探知心脏的实际跳动。这就是“心脏电生理学”。因此,“心脏电生理学”就是用各种仪器探测心脏电活动的一门学科,其应对的疾病就是“心律失常”。
心脏电生理学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如何?
任何心脏跳动频率和节律与平时不同的状态,都可称为“心律失常”,这是患者的主管感受。而医院检测和诊断这种心律失常时,却是通过检测心脏电学活动来发现、诊断和定义的。因此“心律失常学”实际上也属于“心脏电生理学”。只不过心脏电生理研究的内容包括正常的心脏电学活动,而心律失常仅仅侧重于异常的心电活动。在多数医院由于人员有限,二者都就包含在心内科中,由心内科大夫兼职治疗。只有在少数大的医疗机构,由于专业分工很细,它被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的叫“心律失常中心”,有的叫“电生理科”或“电生理中心”。从上世纪80年代,心脏电生理学在国际上已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有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各种“心律学会”(如北美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等)和每年定期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还有许多自己的专业杂志。在国内的最高专业机构是“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杂志为“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设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内。
心脏电生理学的研究手段有哪些?什么叫“射频消融术”?
讨论心脏电生理学的研究手段,实际上就是讨论心律失常的诊断技术。一般分为无损伤技术(无创技术)和有损伤技术(有创技术)。无损伤技术又称“非侵入性技术”。最常用就是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俗称“Holtor”。但很多情况下由于无损伤的方法得到的心脏电活动信号不精确或不好分析研究,近20多年又发明了用微创的有损伤方法,将导电的导管电极送到心腔内直接记录心腔内的电活动,这就是目前最先进的“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而一旦发现和找到了引起心脏跳动异常的电活动部位,还可以通过导管直接来治疗这些异常电活动,其中最常用的能量是一种类似微波的高频率电磁波,叫“射频电流”,这种治疗手段,也就叫“射频消融术”。因此完整的微创电生理检查和治疗全称应是“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英文简写“EPS+RFCA”,一般简称“射频消融术(RFCA)”。
来源:阜外心电学苑公众号